蒲灵 高畅
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到“零碳园区”的概念,明确提出了“建立一批零碳园区”的战略目标,旨在通过这一创新举措,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按下加速键。随后,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大工业节能降碳攻坚力度,探索推进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工业资源规模化、高质化利用。2025年1月3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新闻发布会上,再次提出了加快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社区、零碳乡村。
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随着一系列国家和部委层面的政策出台,零碳园区也将迎来全面建设之年。
欧盟最早提出通过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绿色协议产业计划、能源清洁化战略、可持续欧洲投资计划等政策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目标;美国主要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发展CCUS技术、评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手段,从源头减排和末端治理两方面实现碳中和。上述目标实施边界均为国家或地区,并未提出零碳园区的标准化定义。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2020年发布的一项调研数据显示,国内工业园区集中了近70%的工业用能,其碳排放量占全国总碳排放量的31%。同时工业园区还承担着为全社会降碳提供产品、技术和装备的重任。因此工业园区既是降碳的源,又是支撑降碳的汇。随着零碳园区理念的提出,各地纷纷布局,积极投身零碳园区的建设探索中。2024年5月,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制定了《安徽省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方案(试行)》,提出了打造零碳产业示范园区目标,明确了建设能碳管理系统、突破零碳关键技术、构建清洁能源供应体系、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园区全面绿色转型、支持创建低碳零碳标准等零碳园区创建7大重点任务。同年11月,贵州省工信厅发布《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组织申报贵州省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的通知》,明确从运行管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能源利用、资源利用、零碳绩效、加分项8个方面对工业园区进行评价评级,积极探索零碳工业园区建设。各省市、协会、学会等已发布涉及零碳园区的标准、规范、指南超16项,从能源清洁化、资源循环化、建筑绿色化、管理低碳化、智能数字化等12个关键维度,设立了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新建建筑绿色建设比例、公共停车场安装或预留充电基础设施比例、绿色照明比等141项零碳建设指标。随着支持政策的落地,零碳园区将迎来建设潮。
零碳园区是什么?这是零碳园区创建工作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零碳园区理念的提出是支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选择结果,是聚焦工业园区碳排与减碳这一“源汇”点的特殊布局。工业园区是资源、要素、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载体,担负着产业聚集整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工业园区的持续发展是创建零碳园区的基础。零碳园区不是碳零园区,单纯的物理上的碳排放归零不应是零碳园区的实质内涵。零碳园区是指产业结构合理、能源结构低碳、资源循环利用高效、减污降碳协同的绿色发展道路。零碳是路径,不应是目标。
园区是由多个个体独立的企业构建而成的。企业极致能效、极致水效、固废资源循环利用、能源清洁化是创建零碳企业的路径。然而零碳企业的组合并不能天然构成零碳园区。零碳园区的创建应跳出企业,重点在园区层面。
园区降碳是一个渐变过程。园区应基于区域资源禀赋、环境容量、能源结构等基础条件,结合园区内已有企业特点,从园区产业规划布局调整、规模控制、上下游产业衔接、循环经济打造、能源结构优化、管理体系完善等多个维度制定园区发展规划。然后按照规划,在招商引资、配套设施建设、现有企业改造等方面逐步实施。园区应优先实施和完善能碳监控和管理系统,只有摸清底数,实现实时数据采集,再依托AI辅助,才能及时发现问题,精准调控园区资源,捏合园区各部分为一个整体,协同推进节能降碳减污。
在零碳园区的建设过程中,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基石。为达成这一远大目标,必须实施技术装备双轨并行的战略措施。一方面紧密围绕《绿色技术推广目录》《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等建立绿色技术及装备供给库。二是开展绿色诊断、节能诊断、环保诊断等,组织技术团队深入园区和企业,摸排问题,梳理需求,建立技术及装备需求库。三是搭建供需对接平台,通过平台实现供给与需求线上智慧匹配,线下点对点配对。提高技术装备落实实施的成功率。四是加大大规模设备更新与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政策宣贯,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从而推动企业和园区的零碳改造。通过大力推广绿色技术装备,使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及“智改数转”成为发展转型的核心驱动力。
如前文所述,零碳园区创建是以支撑园区发展为理念。园区内现有企业的零碳化靠的是技术装备和技术改造。园区后续发展引入的大量企业则要靠绿色设计和源头替代来实现高效零碳化。绿色设计是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理念,要求企业在设计之初,就从全流程的角度对全要素进行深度整合与优化。这包括在产品设计、材料选择、生产流程、能源消耗、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均融入节能减碳、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原则。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材料使用效率,采用低能耗高效设备,以及构建完善的废弃物回收与再利用体系,确保整个生命周期内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最优、碳排放降至最低。源头替代,是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的关键策略。使用清洁能源替代化石燃料,选用可再生或可降解材料替代传统高碳材料,从而在生产源头上就实现低碳甚至无碳。这一策略的实施,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园区的碳足迹,还能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绿色转型,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园区生态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零碳路径是工业园区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同类型的工业园区,应制定不同的零碳建设标准,走有差异化的零碳发展道路。例如,针对传统冶炼园区产业结构重、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大、产品产值低的特点,应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推动极致能效、减污降碳协同、研发高端产品等方面指导零碳化建设;对于资源综合利用的无废园区,零碳化导向应聚焦于固体废物源头产生减量化、收集高效规范化、运输绿色低碳化、处置高值无害化等方面;至于清洁能源装备生产园区,其零碳路径则需全面考量装备产品在减碳方面的贡献。多元化构建零碳园区标准体系,多维度推动零碳产业发展,这种综合性的打造策略,才能够充分发掘并最大化利用工业园区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打造差异化的、支撑可持续发展的零碳园区。
(作者单位:四川省工业环境监测研究院)